有些朋友想了解课程,点这可以看到介绍
71. 要记住某一个知识,除去那些专门的记忆术,正常情况来看,只有2个方法:
1)理解透
2)反复用
除此之外,别无它法。
70. 一位学员:做选择,本质是让自己更好的获得利益。
69. 我们学的所有知识,最终的最终,都是为了把某一件事情做得更好。
简单来说,最终都是为了做事。
所以,在实践的时候,最好是以事情为单位去规划,而不要以具体的做法。
比如:
想想当前有哪些事情需要达成共识?有哪些事情需要增进了解?
然后就想怎样去达成共识?怎样去增进了解?应该怎样做?
这样自然地就能串联起那些需要应用的沟通知识。
也就是说,把重点放在要做的事情上,而不是那些沟通知识上。
知识,是因为有要做的事情而存在,如果没有要做的事情,知识也就不存在。
所以,只要清楚了要沟通什么事,要实现什么目的,有了事情和目的,沟通的知识自然就会联系上。
以沟通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情去规划,去实践,才会比较好。
那样也能很容易地记住。
这个就像是,一说到开车,我们就会问,到底要去哪里,到底要做什么事,而不会管开车的方法和步骤。
开车的方法和步骤是最基本的,只要清楚知道就好了,之后,我们要关注的是开车去哪里。
在开去一个又一个地方的过程中,自然会把那些方法和步骤一遍又一遍的用上。
68. 赚钱与带娃如何兼得?
如果教育孩子只需要每天花30分钟就够了,那赚钱与带娃能不能兼得?
很明显,能!
那么每天只花30分钟真的就能把孩子教育好吗?
真的!
只要详细弄清楚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孩子,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,就会发现,每天只要花30分钟就完完全全的足够了。
所以,这不是赚钱与带娃能不能兼得的问题,而是有没有学会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的问题。
学会了,就能兼得。
没学会,就兼得不了。
关键点在这里。
67. “男孩会象妈,我得行”,那么,到底怎样才能行起来?
要行起来,说到底就是,心里总是清楚2点:
1、到底什么才是当前应该做的(清楚做什么)?
2、到底怎样的做法才是对的(清楚怎么做)?
任何一个人,只要总是清楚这2点,那他一定是一个很厉害的人。
66. 如何才能对一个领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?
总的来说是弄清楚2块内容:
1)到底要做些什么
2)到底要怎么做到
如何才能弄清楚这2块内容?
2步:
1)向专业人士学习,或者自己钻研
2)用底层逻辑和简化事物的方式去梳理
因为,只有用底层逻辑和简化事物的方式进行梳理,才能理清这整件事情的条理(或叫骨架、底层结构),理清了整体的条理,才能对这件事有整体的认知,有了整体的认知,才能清楚看到有没有遗漏,才能确保能掌握完整。
因此,关键的是第2步。
65. 这个世界上最应该学的是什么?
最应该学的,是这个世界的真相。
我们的一切理论都要基于真实的事实进行推理,只有基于真实的事实推理出来的理论,才是100%可靠的。
所有不基于真实事实而得出来的结论,就都是有漏洞的,都只是相对可靠,都只是小范围的正确,稍一超出范围,就不正确了。
那么,有办法完整弄清楚这个世界的真相吗?
有!
佛法就是!
且只有佛法把这个世界的真相完整地讲清楚了。
其他的,都不完整,都经不起推敲。
所以,这个世界最应该学的,是佛法。
只是,现在太多太多假佛法了,很难学到真的。
世俗的很多理论,都不敢说绝对,总是绝对不起来,原因就是,他们都没学到真佛法,不知这个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,不知道真实的事实到底是什么,因此,他们用于推理的“事实”大前提总是有漏洞的,不确定对的,所以最终得出的结论他也不敢确定是对的,所以才说不绝对。
这其实都是对世界真相的无知所致。
64. “大家的目标一致,但是实现的方法,完全不一样”
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,说到底只有2个:
要么,大家各自心里有小算盘,大家只是在表面上目标一致,实际的目标并不一致。
要么,大家的目标的确一致,但是,大家都没看到事实全貌,都没找对方法。
从认知的角度来看,我们所有人几乎都是"盲"人,都认为“大象”是自己摸到的样子,都认为自己是对的,这样就很容易相互争执,这时只有视力正常的人站出来,讲出“大象”真正的样子,才能平息各方的争论。
63. 有意思的地方是,只要有一个确定的结果,那就一定有一个做到这个结果最好的方法,这就像是只要定下一个目的地,那就一定有一条通向这个目的地最好的路。
62. 生活的正常状态,其实是开心的状态。
如果感觉到生活很痛苦,那是因为把一些事情做错了,导致原本好好的生活脱离了正常的轨道,所以才会觉得痛苦。
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对了,那生活一定是快乐的。
这就像是如果你身体没有出问题,那你的感受一定是舒服的。
还像公路上的车流,只要没有出什么事故,那它一定是通畅的。
因此,进一步推知,富有,才是生活的正常状态,贫穷,是不正常的。
61. 路有很多条,但是最好走的一定只有一条。
方法有很多,但是最好的方法一定只有一个。
找到了最好的那一条,那一个,这个时候选项就只剩一个,没有二,没有三,只有一个,就不可能达不成共识。
60. 问:我有时候特别在乎别人怎么对待自己的,比如当别人忽视我,或者不尊重我的时候,我特别失落或者不开心,有什么好的办法,改变这种情况?
答:这样的行为,说明您内心特别渴望他人的重视和关爱。
因为,只有特别渴望某种东西,在得不到它时,才会失落、难过、不开心。
如果心里不渴望,就不会在乎。
那为什么会特别渴望他人的重视和关爱?
这说明您小时候可能缺了很多的重视和关爱。
由于小时候没有满足到,所以,尽管现在长大了,内心却还是盼望着。
那么,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
毕竟现在已经长大了,成熟了,那么问自己一个问题:
我要一直做一个乞求爱的人呢?还是,做一个给予爱的人?
59. 一件事情的完整样貌一定只有一个样子,如果只看到局部,才会觉得是各种各样的。
就像视力正常的人看到大象的样貌都是一样的,盲人只能摸到局部,才会觉得大象是不同样的。
58. 一个总觉得自己没错的人,才会总去找别人的错,才会总表现得那么有理,总去要求别人。
一个人如果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就会低头,就不会再对别人指指点点。
人要成长,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。
没觉得自己有不足的人,是不可能会成长的。
57. 问:人们最初的这种想法或者说发心,是不是老师您以前说的法界第一因?
答:这个不是。
法界第一因,是佛法里所说的第八识,就是《心经》里所说的“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的那个舍利子,就是《金刚经》里所说的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的那个如来。
它,非空,非不空,离一切见闻觉知,但是能生万法。
56. 问:老师,我自己有个缺点,也是我自己秉承的一个求真的价值观,就是经常忍不住去说别人,大嘴巴,由于这个原因,无意当中就没有照顾别人的面子与情绪,造了很多口业,事后也很后悔,我想请教您一下有没有好方法,让自己不说别人,让自己闭嘴。
答:很明显,您已经清楚看到了这样做的坏处。
但是,却还是要这样去说,是为什么?
说到底,是因为您已经养成了习惯。
所以,会习惯性地,条件反射地,不由自住地去说别人。
那要怎么办?
有一个方法很管用。
每天一闲下来了就在心里对自己说:
发现他人优点,称赞他人优点,不说他人坏话。
发现他人优点,称赞他人优点,不说他人坏话。
发现他人优点,称赞他人优点,不说他人坏话。
……
一闲下来了就在心里对自己说。
这样实际去做做,您能体会到神奇的效果。
55. 遇到不顺心的事,怎样做到只难受几秒就恢复情绪?
1)问自己,我哪里做错了?
2)找到自己的错误。
3)再问自己,现在应该怎么做?
54. 孩子的动机有那些呢?
人所有的动机,说到底都是3个字,有好处。
具体有什么好处?
3种。
即人性导图里面所说的,自我方面,无我方面,中性方面。
人做的所有事情,说到底,底层的动机,都是那些。
53. 什么是好的表达方式?
说到底,好的表达方式,就是能让人一听就懂,易懂。
那怎样的内容我们才易懂?
说到底,是符合3点的内容:
1)主题明确
2)讲述的顺序很恰当
3)是自己熟知的事物
对应起来就是,条理清晰,形象生动。
所以,要表达好一个东西,在开口之前,要着重思考3点:
1)我到底要讲什么?
2)以怎样的顺序来讲,大家才更好理解?
3)以什么事物来比喻或举例,大家才更能明白?
52. 想转型,怎样寻找商业机会?
商业机会,可能有几百个,但是,自己非常适合的,有多少个?
可能只有1-2个。
不管具体是怎样的商业机会,最后都需要看自己适不适合,才能最终决定。
所以,寻找商业机会更好的做法是,从自己出发:
1)想想自己到底精通哪些
2)再回到市场上,看自己精通的这些,有哪些是大家正在花钱购买的?
3)再思考,我让大家选择我的理由是什么?
从自己出发,走完这3步,最终只要找到了大家选择我的理由,也就找准了自己的方向。
51. 问:底层逻辑是不是在逻辑思维和事物的简化上推导出来的?
答:这个,不是。
从佛法里面来的。
从佛法里来看,这个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果,即原因+条件,然后才产生出某个结果。
如果没有因,事物不会出现。
有因,但没有条件,事物也不会出现。
但是,有因再加上合适的条件,就一定会产生出结果。
万事万物都是这样。
回到现实中来看,的确如此。
我从佛法里看到了这个,就拿来用了。
50. 到底什么是“核心”?
不要直接背诵别人的定义。
因为,能背诵出来,不代表真正的懂。
不真正的懂,就算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来,那也只是鹦鹉学舌,没有意义。
怎样才能真懂?
自己从事实中来观察,总结。
因此,我们先从事实中来看,一般在哪些情况下,我们会说“核心”这个词?
大概有这些情况:
核心成员
核心人物
核心部分
核心宗旨
核心要素
核心思想
核心任务
等等……
那么,当我们在这些情况下用“核心”这个词,我们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?
好像都是在表达同一个意思:
最重要的,起决定作用的。
这个,是里面的共性。
所以,到底什么是核心?
从现实中来看,核心,就是指最重要的,起决定作用的。
49. 如果一个知识,对与错,都是模糊不清的,不确定的,那么,该怎么用那个知识呢?
根本没法用。
就像是,一种野菜,它到底有毒还是没毒,模糊不清,不确定,那能吃它吗?
48. 小孩子畏惧权威,如何教会孩子不惧怕权威?
自己水平过硬,甚至比权威还懂得多,才不会惧怕权威,否则,怎么都会惧怕的。
这就像是一个身高2米多的人突然站你旁边,你心里总是会不自觉地生起一股压迫感。
这是人潜意识里自我保护意识的自然反应。
47. 问:意识永恒,这个意识指的是什么?
答:首先,想了解下,你从哪里看到的这个观点?
意识根本不是永恒的。
意识在5种状态下就不存在了:眠熟、闷绝、麻醉、入定(灭尽定和无想定)、死亡。
比如,在深度睡眠的时候,打雷、刮风、下雨你都完全不知道,就是因为这个时候意识断灭了,不存在了。
剩余其他4种状态,都是同样的道理。
46. 现实中很多的人生道理,都是基于“生命只有一次”这个前提而一环一环地推理出来的,但真相是,生命并不是只有一次,而是会有无数次。
所以,现实中的很多道理,究其本质其实都是错的。
所以,科学,也总是新的推翻旧的,总是说没有绝对正确。
因为前提就错了,基于错误的前提肯定就只能得出相对正确小范围正确的结论,就总有解释不了的情况,总有说不通的情况。
45. 你未来的方向在哪里?
在你精通的事情里。
任何人的事业的未来,都在他精通的事情里。
一个人有精通的事情,事业就有未来。
否则,就没有。
因此,你想想,现在你对哪个事情很精通?
只要你有精通的事情,你自然就会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。
所以,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,那大概率是因为,现在对事情的掌握还不够精通。
因此,如果是这样,那现在应该做的是找一个领域,去精通它。
当越来越精通了,也就会越来越清楚知道具体要怎样创业。
44. 同样一种结果下,最最最底层的原因和条件是一样的。
比如,导致下雪的原因和条件,导致下雨的原因和条件,导致赢得市场的原因和条件。
如果是不一样的,那就表示是变化的,是不固定的,如果不固定那就表示没有规律可循,就没有底层逻辑一说了。
从底层逻辑来看:
更大的规模 = 需要更多的人购买
想要更多的人购买 = 给人更好的选择 + 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更好的选择
所以,不管具体要做什么,用什么方法,想要更大的规模,最终主要做的就是这2块的工作。
美团创始人王兴说:“我们犯了很多错误,交了很多学费才知道了,这个世界没有神话,只有一些很朴素的道理:便宜的打败贵的、质量好的打败质量差的、认真的打败轻率的、耐心的打败浮躁的、勤奋的打败懒惰的、有信誉的打败没信誉的。”
为什么便宜的打败贵的?
为什么质量好的打败质量差的?
为什么认真的打败轻率的?
……
说到底就是,前者能为大众呈现出更好的选择。
43.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,您只要保持一个心态,我和任何人接触我想的都是,我不会伤害他,而会力所能及地为他做点什么,如果做不了什么,那我还可以去理解他,认可他,给他一些温暖和鼓励……总的来说就是,我和任何人相处我想到的不是索取,而是给予。
当您有了这样的心态,那么接下来,您就可以按照你自己舒服的方式来。如果内向让您觉得舒服,那就保持内向,如果外向让您觉得舒服,那就保持外向。
42. 启发他人思考,就像带领他人走出迷宫,所以,需要自己知道走出迷宫的路才带领得了,不然,只是以盲引盲。
41. AI缺乏感性思考,所以,它的思考永远会缺一个维度。
40. 不是你想做什么,而是对方需要什么。
39. 要求了自己变强大,就不会再要求他人。
不再要求他人,很多气就不会生了。
所以,如果总是经常生气,那很可能是因为总在要求他人,而没有要求自己。
38. 怎样判断是不是真懂?
一个人如果真把一件事情专研透了,他看那件事情就像看自己有几根手指一样一目了然,所以,一个人如果真正的懂,他是有能力几句话就把那件事情讲明白的。
有些时候,我们听完某一个人的高见,却感觉云里雾里的找不到北,觉得自己明明每一个字都听见了,但是一连起来就觉得是迷糊的,这时,不要觉得是内容太高深你没理解到,不要怀疑你的理解力,而是3个原因:
1)作者并不是真懂
2)作者真懂,但他觉得你目前的状况不适合知道
3)作者真懂,但他不想告诉你
37. 有没有像无头苍蝇一样的在活,问2个问题就能判断:
现在在做什么?
做这个的目的是什么?
36. 悟性太高没人能理解自己怎么办?
这个提问其实是矛盾的。
因为,如果真的悟性太高,就能意识到,一个人不被其他人理解是常态。
现实就是这样。
这种情况下,他就不会再期望总要被他人理解了。
35. 当工作遇到难题时,第一反应是去搜索、看书、问人,还是,先思考思考?
如果是先思考思考,就说明有独立思考的习惯。
当思考一个问题时,清楚知道自己的思考步骤和思路是怎样吗?
如果清楚知道,就说明这个深度思考是真的。
34. 所有真正的收获,都来自于你真刀真枪地做过。
33. 什么是公司?
公司说到底就是,一群人一起去做一件又一件的事情。
所以,应该以一件又一件公司所做的事情为单位来进行分配,才合理。
如果是事情做成了,分奖金,那就看哪些人为这件事情付出了且做出了成果,就给他分。
如果是事情正准备做,分资源,那就看哪些人最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做成,就给他分。
像这样以一件一件公司决定做的事情为单位,大家就能清楚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,同时,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起到作用,起了多大作用,自己到底是该得,还是不该得。
32. 不公平,说到底是指2种情况:
少功,却多得。
做恶,却多得。
31. 真诚,不是指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,而是指是在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,坦诚地表达。
30. 只要你提供出的东西,是值钱的,甚至,值大钱的,那不管通过什么方式,大家就都会愿意付费。
最后,就一定能赚到钱。
29. 有个问题需要每天问自己五遍:
只要把什么事情做好了,生活就可以变得越来越好?
28. 怎样才算是把工作做到极致了?
想想看,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?
在什么条件下,一定能实现这个目的?
怎样可以高效的做到这些条件?
对以上3个问题都准确的知道并做到了,就说明把工作做到极致了。
27. 命运,说到底就是,昨天决定今天,今天决定明天。
那么,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?
今天,决定明天……
如果你今天一天都不吃饭,那明天会不会饿?
26. 我们为什么不相信一个人?
说到底根本的原因是,你感觉这个人可能会让你遭受损失,所以你就不敢相信他。
一个人如果你发现他不会给你带来损失,你就会相信他。
所以,要让他人信任自己,关键是做到2点:
让对方看到你对他是有益的,无害的。
怎样做到有益?
实实在在地为对方做点什么,或者给他一些什么,这胜过千言万语。
怎样做到无害?
说明你的用意,让对方看到你没有恶意。
当对方得到了好处,又知道你没有恶意,这时他看你的眼神,会瞬间从陌生人变成亲人。
怎样快速拉近与他人的距离?
做法,其实也是这个。
25. 在公司里面,涉及自己的利益是直接争取,还是只要把事情做好就可以?
《道德经》里说,“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”。
所以,如果要从“争”这个层面来说,最高明的做法是,不争。
默默地把事情做好,默默地释放自己的价值,然后,自然会人心所向。
最后,不争而胜。
说回来,到底要怎么做?
有2种做法:
1)对于比较大的事情
争公司的利益。
争团队的利益。
不争自己的利益。
2)对于比较小的事情
于自己有利,于他人无害,放心争取。
24.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说没时间,那几乎可以断定,他还没有找到当前所做事情的正确做法。
23. 天天哭穷的,没有一个富起来的。
22. 知行合一的知,是指良知。
通俗的说,是良心。
每一次比较大的选择,都是站在了良心的十字路口。
21. 当你觉得需要长篇大论来讲一个问题时,那很可能是,还没有把那个问题理清楚,看透彻,所以才导致,你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清楚。
20. 所有自己不能胜任的机会,最后几乎都使自己陷入了危机。
所有给未来留下隐患的机会,最后几乎都带来了灾难。
19. 被人关注的本质,是你能提供出他需要的价值。
被人崇拜的本质,是你做到了他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。
18. 再有人问我,喜欢哪个地方?
我会回,我呆在哪个地方,就喜欢哪个地方。
17. 怎样让员工有凝聚力和执行力?
基于目前在做的事情,为员工树立2个目标:
一个是为大众的,做到它,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。
一个是为自己的,做到它,就可以有钱,有好生活。
也就是说,让员工看到,只要做好这件事情,既可以让自己赚到更多钱,还可以实现人生价值,既有利,还有益。
接下来,讲清楚怎样做就可以实现目标,让员工清楚看到可行性。
16. 为什么从小不缺爱的人更能够赚到钱,根本原因是什么?
父母用怎样的方式对待孩子,孩子就会学会用怎样的方式对待他人。
小时候缺爱,就说明小时候他妈爸不怎么关心和爱护他,于是他也就学会了不怎么关心和爱护其他人。
因此,到以后长大了工作的时候,他会自然而然地不怎么关心公司的利益,自然而然地不怎么关心客户的利益,自然而然地不怎么关心合作伙伴的利益,他做事情会不够认真,不够负责,最终就会导致,他难以升职,难以获得大发展,难以赚到大钱。
小时候不缺爱的人,就刚好相反,妈爸很关心和爱护他,他也就学会了关心和爱护其他人。
因此,到以后长大了工作的时候,他会自然而然地多为对方的利益考虑,他做事情时会下意识地很认真,很负责,会把事情做到很周全,会让人很满意。
赚钱,说到底,是要先满足好对方的利益,然后,自己才能够赚到钱。
小时候缺爱的人,总是会不太关心对方的利益,总是会把事情做到令对方不那么满意,就导致总是不怎么能赚到钱。
小时候不缺爱的人,总是会关心对方的利益,总是会把事情做到令对方很满意,就导致总是容易赚到钱。
根本的原因,在这里。
15. 知道自己一言一行的根源,清楚了知自己的行为反应,认清了自己,才算是阅历足够了。
当你认清了自己,你会发现,所有人都是在这样行事,你会发现人一个又一个的行为规律。
所以,真正的阅历,是对自己的了解程度。
14. 人与人的边界表现在3方面:
1)关于他人的想法和行为
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。
比如:
在对方没有主动请求的时候,不要提意见和建议;
也不要在对方没想要了解自己的时候,向对方倾吐心事。
2)关于他人的物品
在未经允许的时候,不要动用对方的物品。
3)关于他人的利益
不要侵犯对方的利益。
因此,不要总想着白拿,白占,白嫖。
总之,他人的想法、行为、物品、利益,就是边界所在。
13. 第一性原理,是指最底层的规律。
当你把一件事情最底层的逻辑找到了,就可以说找到了那件事情的第一性原理。
12. 真正的高效,是做到3点:
1)做正确的事
2)用正确的方法做
3)专注地做
做到这3点,就能最高效!
11. 如果不能比对手更好地反驳自己的观点,那就说明,对这个观点的认知,还存在死角,就说明,还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,还没有把它完整地看清楚。
10. 一个人怎样才能改变旧有的观念?
有两种方法:
一种慢的,一种快的。
慢的是,经历到不同的事情。
快的是,对自己坚信的观念问两个问题:
一定是这样吗?
为什么是这样?
9. 怎样才能把人生的路走宽?
当有更多的人从你这里得到收获,你的路就变宽了。
现实中,一条小路是怎么变成大路的?
首先,路的那头有大家需要的东西。
然后,需要的人越来越多。
最后,小路就变成了大路。
但凡是有价值的事物,通向它的路,就总会变宽。
网红地是怎么来的?
也是因为这个原因。
8. 保险,虽然保的是未来,但是它能卖出去的根本原因是,它解决了购买者当前的担心害怕。
一个人只要当前不对未来的事情感到担心和害怕,他就一定不会买保险。
7. 在做之前,问上自己100遍我为什么要做?
问过之后,自然就能做到自律。
6. 需要坚持和毅力,就表示内心感受到的是痛苦,只要是痛苦的,人的潜意识就是拒绝的,所以,靠坚持和毅力最多只能忍耐性地“自律”一段时间,最后总有忍耐不了的一天。
5. 怎样把一个道理讲到听者有体会?
不讲道理,讲做法,就能让听者有体会。
4. 第一性原理,通俗的说,就是事物最底层,最本质的规律。
底层逻辑,就相当于是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。
3. 成长的本质,是看清好坏。
2. 人,会听理解他的人的话。
1. 把自己修炼成金子,就不用担心没人要。